行内有句老话:“养虾先养肝”,转肝期对虾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自身抵抗力变弱,是最容易发病的时期;对虾养殖的大部分问题都出现在这一阶段,因此,转肝期也被称为对虾养殖的第一道“鬼门关”。
对虾肝胰腺模糊发黄,吃料慢?顺利度过转肝期需做到这4步!

什么是转肝期?
所谓转肝期,就是对虾肝胰腺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对虾体生长到约4-6cm时,肝胰脏表面的后端会逐渐被覆一层白色膜状物质(肝包膜),肝脏颜色从红色或黑色逐渐转变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这一时期称为“转肝期”。
同时也是幼虾摄食习性从天然饵料转变到人工饲料或从0#料转到1#料的过程。
在转肝期,对虾肝胰腺发育迅速,加上脱壳频繁、饵料转变、肝胰腺发育不完全、外界应激因素多等原因,会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因此,帮助对虾顺利度过转肝期至关重要,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如何安全度过转肝期?
稳定水质,减少环境应激
稳定的水质可为幼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幼虾安全度过转肝期,也有利于转肝之后对虾的快速健康生长。
影响对虾养殖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水体的藻相和菌相。藻相不稳定,会导致水体PH值日波动大,造成幼虾应激;藻类的过度繁殖还容易出现倒藻,造成水体缺氧和对虾藻中毒。菌相的不稳定则容易造成水体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
建议定期(3~5天左右)追肥补菌,前期使用EM菌调节水质,中后期水中会存在较多的有机物,应使用芽孢杆菌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并配合使用光合细菌、乳酸菌,调节到水体透明度在35cm左右,才能保证藻相、菌相的稳定平衡。天气突变或蜕壳时,及时泼洒 “泰多矿”, 减少对虾应激,促进对虾快速硬壳。
精准投喂
转肝期的幼虾摄食由天然饵料或0#料逐渐转变为人工配合饲料1#料,采食量会增加,投喂量不易控制,应坚持少喂多餐的原则,严格控制投喂量以及查看料台时间。
投喂量不足,对虾很容易摄食底泥和死藻,致病细菌经口感染,引起发病。即使不发生细菌病,这样的对虾也往往不吃料或吃料差,之后吃料量比正常对虾少,生长速度会明显变慢。
投喂过量,则容易加重肝胰腺负担,严重的甚至导致转肝失败;或引起池塘水质底质环境变差,弧菌超标。
促进转肝
对虾转肝期摄食饲料由天然饵料转换为蛋白质含量更高的人工配合饲料,肝胰腺负荷加重易发病(萎缩、发红、发白、肿大、坏死等)。
在转肝期拌服一些保肝护肝的产品,如“泰维康”,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减轻和缓解肝胰脏的压力,增强排毒解毒能力,帮助对虾顺利完成转肝过程。
疾病防控
转肝期对虾由于肝胰腺功能不完善,导致免疫力低下,所以转肝期要注重病菌的防控。
环境中的弧菌可以通过使用益生菌进行前期的压制,另外可以通过泼洒致弧菌和噬菌体来降低水体中弧菌的数量,如果水体中的弧菌超标,同时对虾出现病态,要及时进行水环境的消杀处理。
转肝期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药品。如必须使用,可以少量多次使用,避免使用量过大,造成更大的应激反应。